![]() |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一代名師、軍隊杰出高級專家、一級教授 --- 鐘世鎮 1925年出生,1952年畢業于中山大學醫學院。人體解剖學家,中國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倡導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 建立了以解決臨床外科發展需要的應用解剖學研究體系。創辦并主編了《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和《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期刊;擔任總主編出版了《臨床解剖學叢書》、《現代臨床解剖學叢書》和《鐘世鎮臨床解剖學圖譜全集》;擔任美國《Clinical Anatomy》和法國《Surgical & Radiologic Anatomy》的執行編委及助理主編。他在顯微外科領域的系列成果,為中國顯微外科長期躋身于國際先進學術行列,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在人體管道鑄型標本研究上有創新性成就,建成了一個享譽國際的“南方醫科大學人體博物館”。在解剖學領域中,開拓了工醫結合的生物力學研究工作,創建了全軍和廣東省醫學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擔任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主任,為戰創傷、撞擊傷和脊柱穩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機理性成果。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衛生系統優秀留學回國人員、軍隊杰出高級專家、一級教授 --- 姚開泰 1931年出生,江蘇昆山人,1954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現任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所長。姚開泰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腫瘤病理生理學家,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學研究,是我國鼻咽癌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國鼻咽癌分子水平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姚開泰院士曾任國際EVB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獎生物科學學科評委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等重要的學術任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近二十多項科技獎勵;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十多項榮譽稱號,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并榮獲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貼。 姚開泰院士先后承擔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 “九五”重點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科技部“863”、“973”課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科研項目、中港合作研究課題、省科技攻關等三十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目前主持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分題1項,國家“973”計劃重大項目分題1項。姚開泰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03篇,其中被 SCI-E收錄的論文有46篇,包括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eopla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Bio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BMC bioinformatics, BMC Cancer,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Histopathology, Ann SurgOncol, Biomacromolecules等國際著名期刊。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內科(腎臟病)學專家、解放軍總后勤部“科技金星”、廣東省 “三八紅旗手”--- 侯凡凡 1950年出生,1973年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1993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作為訪問科學家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工作。現任廣州南方醫科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內科學系教授,南方醫院腎內科主任。 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腎臟病。她是幾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ESBARI、ROAD和SDBRAS)的主要研究者。現任中華腎臟病學會常務理事和14家國內外期刊的編委。作為第一和/或通訊作者已在許多國際著名期刊,如“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 Kidney Int”、“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和“Endocrinology”等發表過眾多論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4年和2007年),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2009年)。獲歐洲腎臟病、透析、移植學會(EDTA)“杰出科學報告獎”(1995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最佳論文一等獎”(2001年),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004年),中國醫師學會“中國醫師獎”(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獲解放軍總后勤部“科技金星”(2002年)和廣東省 “三八紅旗手”稱號(2009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生物學專家 --- 高天明 高天明,1960年出生,山西忻州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導,1985年7月及1988年7月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分別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4年7月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21年11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現任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及《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副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教學名師、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得者。 主要從事神經保護及抗抑郁/焦慮的基礎和轉化研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等基金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通訊作者論文發表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國際學術刊物。 | |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科技進步獎醫藥衛生評審專家組成員、伯樂獎獲得者、二級教授 ---- 趙克森 1937年出生,1959年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我國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專家,國際休克學會聯盟(IFSS)創建人之一。從事高等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50多年。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總后勤部科學技術一代名師,全軍院校優秀教員,廣東省師德標兵,獲總后勤部優秀人才建設伯樂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頒發的育才獎金獎,二次赴北京出席總后勤部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大會。主編出版了“休克的細胞和分子基礎”、英文版“Advances in Burns and Trauma” 和“Molecular Mechanism of Severe Shock”等6本專著,發表論文120余篇。曾獲國際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發明四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六項,榮立三等功6次。為國際休克學會聯盟(IFSS)理事、曾任中國病生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22屆中華醫學會理事、4-5 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級教學名師 ---丁彥青教授 1950年出生,1972年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國內知名的腫瘤病理學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及廣東省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科協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突出貢獻醫學專家、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全軍教育金獎獲得者,廣東省勞動模范及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重點基金,國際合作科學基金及廣東省科技成果評審專家。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兼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病理科主任、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病理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病理學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病理醫師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診斷病理學雜志》副總編輯、《中華病理學雜志》、《中國腫瘤生物治療學雜志》、《中國肺癌雜志》、《現代消化病及介入雜志》、《南方醫科大學學報》常務編委及編委。Lancet、Am J Nephrology、J clinical Pathology、J Translation Medline、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等國際著名雜志特邀審稿專家。2003 年以來主持及完成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20余項,其中國家“863”子課題、“973”分題、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11 項;發表科技論文200余篇,SCI 收錄論文36篇,包括N Eng J Med、J Pathol、Modern Pathol、Neoplasia、J Proteomics Research、Gut 等;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專著20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 項。 |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國家科技部醫學成果評審專家、伯樂獎獲得者、省級教學名師、省五一勞動獎、中國流行流行病杰出貢獻獎--- 俞守義 1937年生,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流行病學系教授,博導。2009年中華預防學會流行病學會授于“中國流行流行病杰出貢獻獎”。1962年起先后任職于北京國防科委十三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流研所、青海省貴德縣鼠防站、廣州第一軍醫大學。長期從事軍事預防醫學的科研、教學、突發疫情的防控研究和現場應急處理。曾任全軍防生武器專業組副組長、國務院學委會科學評議組專家、國家科技部和軍隊總后勤部醫學科研項目立項和成果評審組專家。1998年主持并召開全國第一屆分子流行病學研討會。曾主持軍隊指令性項目,參與國家“973”、“863”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三等獎各一項,軍隊、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功2次,主參編專著6部,培養碩博研究生108名,在讀10名。榮獲“軍隊科技干部伯樂獎”“省級教學名師”“省五一勞動獎章”。現任省、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家,流行病學會終身名譽主委,廣東省熱帶醫學會理事長。 |
![]() |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 陳武凡 1949年出生,1981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任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科技部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兼評審專家)、科技部國家科技計劃醫療器械專項專家組組長、國家教學名師、廣東省南粵百杰,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信息與控制分會主任委員、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成果與項目評審專家、廣東省醫學圖像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字化診斷治療設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IEEE TMI、TIP與TPAMI等會刊審稿人;主持及完成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項、軍隊重點攻關項目2項、廣東省重點攻關項目3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教育部國家提名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教育部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92項。自參加工作以來,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260多篇,主編教材和專著共5部。 |